JUP 中文站
领取MOLI红包
EWT中文网你的位置:JUP 中文站 > EWT中文网 >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出版书籍

发布日期:2025-01-04 11:48    点击次数:107

   1.《何以安身与逍遥》 作者: 储昭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庄子“虚己”之道的政治哲学解析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300 定价: 88.00 本书以庄子关于人、人之“生”的形与心两个维度及其矛盾关系的洞察为切入点,逐层分析庄子何以力图以“虚己”之道而求人的安身与逍遥,在阐明 “虚己”之道的多层面旨向与含义的同时,着力揭示其最终遭遇难题和困境的内在原因及其必然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中西政治哲学的对比分析,指明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以求两全的必由之路。这一研究,不仅将为庄子思想的内在构成及其不同的演进趋向做出新的解析,更旨在通过剖析庄子思想必然面临的内在难题和困境,总结其所蕴涵的警世意义,由此发掘庄子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真正的内源动力,以反向促动的方式推动其向现代转化,实现与现代价值的融合会通。 储昭华,安徽潜山人,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化,著有《明分之道一一从荀子看儒家与现代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等论著和译著,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2.《观书辨音:历史书写与魏晋精英的政治文化》 作者: 徐冲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历史书写与魏晋精英的政治文化 出版年: 2020-10 3-5世纪的魏晋精英,以多样化的历史书写实践活动,构筑了独具特质的政治文化。《观书辨音:历史书写与魏晋精英的政治文化》自这一主体的登场、全盛与流亡阶段,择取“献帝三书”、《续汉书?百官志》和《劝伐河北书》三组关键文本,分别从时代之史、制度之史和异族之史的维度,对上述历史现象进行了立体而深入的考察。各章多着力于文本面貌、结构与语境的复原,以新的问题意识唤起陈旧材料的生命力,追索历史书写背后的时代之音。斯音已渺,不复得闻,唯以史家之法,幻化于读者目前,是谓“观书辨音”。 徐冲,1980年生,山东东营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兴趣集中于历史书写、制度变革与石刻文化等主题。 3.《霞浦摩尼教研究》 作者:杨富学 著,敦煌研究院 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价: 98.00元 2008年以来,福建霞浦上万村、屏南降龙村一带发现了大量摩尼教文献、文物,对霞浦摩尼教历史、文化与文献的研究,一时成为学界的热点。本书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研究霞浦摩尼教历史、文化、宗教仪式等内容,中编阐述霞浦摩尼教遗存踏查情况,进行文献研究,下编以摩尼教文献的整理与刊布为主,内容有《祷雨疏》《冥福请佛文》《点灯七层科册》《兴福祖庆诞科》《贞明开正文科》《奏申牒疏科册》六件比较重要的文献。 杨富学,现任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兼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西域、敦煌出土回鹘文文献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先后主持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及其他项目10余项。出版《沙州回鹘及其文献》《西域敦煌宗教论稿》《回鹘之佛教》《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化论稿》《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等20余种专著,发表论文近400篇,序跋评论60余篇,译文百余篇,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中国西北宗教文献》《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历史文化丛书》《敦煌与丝绸之路学术文丛》《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大型丛书。 4.《人鬼之间:宋代的巫术审判》 作者:柳立言 著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价: 88.00 本书稿共分四篇,分别是社会篇、立法篇、司法篇、方法篇。作者选择以所谓的“灵异”案件入手,尝试从司法角度进行研究,比如对灵异案件如何进行搜证和推理以及影响审判的因素,希望透过对《清明集》和《夷坚志》的个案分析和综合比对,既看到文学甚至志怪资料对法史学的可用性,也看到宋代如何审判灵异案件和各种影响审判的因素,从而指出“国家”(统治阶级)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社会”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一致和不一致。 柳立言,著名学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专长于宋代史、法制史、社会史的研究,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著有《宋代的家庭和法律》。发表论文多篇,如《族谱与社会科学研究》、《宋代女儿的法律权利和责任》等。 5.《僧侣·士人·土官》 作者: 连瑞枝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20 定价:118.00 本书稿是一部明代大理的地方社会史。除绪论和结论外,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明初(主要是洪武年间)明军进入大理后,明朝在大理周边设置府州县和土司,以管理当地人民的大致过程。接着分三类人群,来描写明朝大理的山乡社会。一是僧侣,明朝通过在大理地区册封僧侣,招僧侣入京赐给头衔,兴建和扶植寺院庄园,建立一套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仪式秩序和宗教信仰,来笼络当地信仰宗教的人民。二是乡士大夫,明朝通过吸收当地读书人入京读书,参加国子监和乡试,来笼络当地读书人,这些人在回到大理山乡后,被任命为当地的学官,负责宣传儒学,并在当地编写符合明朝正朔的家谱、族谱,同时将佛寺改造为祠堂、乡贤名宦祠。通过这一套程序,儒学正统观念、正统祀典文化工程在大理社会得到传播。三是土官。明朝在大理地区册封大量土司,土司之间形成了政治平衡,他们在本地打击盗匪、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服从明朝的统治,同时本地经济的货币化促进了山乡流动、经济发展、身份分流和阶层整合。西南大理最终被整合进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之下。 连瑞枝,女,台湾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台湾交通大学人社系暨族文所教授。曾在广州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之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包括佛教与王权、传说与历史、地方史与族群关系、边陲人群与历史书写等。著有《隐藏的祖先:妙香国的传说和社会》并有《女性祖先或女神》《大理山乡与土官政治》《土官与灶户》《佛寺与家祠》《书写“西南”》等论文,分别刊登于《历史人类学学刊》《新史学》《汉学研究》《社会》等刊物。 6.《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 作者:王振忠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究徽州文书的著作。本书将徽州文书的研究对象从以往对狭义文书(即契约)的研究转向全方位民间文献的探讨,力图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拓展徽州文书研究的视野。本书作者是个人搜集徽州文书*多、也是在研究徽州文书方面成就*为卓著的历史学者之一,他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无数次深入徽州各村落进行田野考察,搜集到上万件散落在民间的徽州文书,这些文书多侧面地展示了传统徽州社会商业、风俗及文化的丰富内涵。本书即是作者对这些文书的研究成果。作者旨在通过对内容丰富的徽州文书的考察,来尽*可能地复原重构一个历史长时段中的徽州社会文化,追寻一种日渐消失的传统生活方式。 王振忠,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上海市领军人才”。著有《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以新发现的民间珍稀文献为中心》、《徽学研究入门》、《新安江》、《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水岚村纪事:1949年》、《乡土中国·徽州、《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绍兴师爷》等,他也是《读书》杂志撰稿人。 7.《城门内的外国人:北京使馆区》 作者:(奥) 莫石 (Michael J. Moser) , (美) 莫苇芝著 ; 叶 凤美, (德) 丹尼斯·霍克梅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价: 148 《城门内的外国人:北京使馆区》是美国人迈克尔·J·莫石和奕瓦娜·莫苇芝的著作,曾先后出版过两次英文版,影响较大,为关于北京使馆区的重要著作。中译本为叶凤美先生翻译。全书主要针对北京使馆区1900年至20世纪这一阶段的历史进行梳理,配有大量精美的历史图片。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描述了北京使馆区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其中对1900年义和团围攻使馆区的故事有大量描写,极具参考价值。 迈克尔·J·莫石 与奕瓦娜·莫苇芝,二人为父女,莫石为律师。共同著有《FOREICNERS WTTHIN THE CATES:THE LEGATIONS AT PEKING》。 8.《近代中国的银行业》 作者: 程麟荪 译者: 徐昂 / 袁煦筠 出版年: 2020-12 页数: 304 定价: 79 本书记录了从1897年仿照西方模式建立第一家中国近代银行,到1937年日本入侵造成中国银行业突然中断的历程。作者利用上海市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支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近代中国各大银行的原始档案,以几家重要华资银行和几位杰出的中国银行家为中心,展示近代中国银行业的演变,探讨这些银行在与国内外同行竞争时采用的商业做法,研究它们迅速增长的原因。这本书有丰富的历史细节,全面阐述了中国现代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程麟荪,美国马萨诸塞州达特茅斯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合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主编Berkshire Encyclopedia of China,译有《大公司与关系网:中国境内的西方、日本和华商大企业(1880~1937)》《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等。 9.《处变观通》 作者: 李欣然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郭嵩焘与近代文明竞争思路的开端 出版年: 2020-10-1 页数: 286 定价: 58 “洋务运动”时期的难题,是西方带来以“器”致富强的模式,和儒生传统的治国正道存在距离。郭嵩焘的历史意义,则在于他是中国人开始从“道”的层面正视西方、对待西方的时代思潮转捩点。这种眼光旨在化解其所处时代的难题,却也使得中西对抗从力量的抗衡上升为文明的竞争,从而开启了后世关于中西关系的诸多思想争论。本书从郭嵩焘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变化中,不单纯探讨一个人物如何“超时代”,更试图看到他如何在同时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形成了独特的解答思路。 李欣然,1986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晚清史,侧重于思想与政治方面。 10.《曲折的抗争》 作者: 朱英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近代上海商会的社会活动与生存策略 出版年: 2020-12-20 页数: 420 定价: 85.00元 整体而言,史学界对抗战时期上海商会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是上海商会史研究中需要弥补的一个明显缺陷。如上海商会于清末诞生之初,就在章程中明文规定以“票举”方式选举总、协理和议董,是近代中国商会中率先制定投票选举领导人制度的商会,在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示范效应,许多商会在成立之后也模仿上海商会确定了这一制度。上海史和上海商会史研究需要继续深化拓展,其他区域的研究也需要大力加强;上海史研究的深化需要“走出上海”,上海商会史研究的拓展也应该“跳出上海商会”,以更宽更广的宏观视野与对比视角进一步研究上海史和上海商会史。 朱英,1956年10月出生。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兼任台湾政治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研究方向为辛亥革命史、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近代商会史,出版《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商民运动研究(1924-1930)》等多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 11.《新滋味:西食东渐与翻译》 作者: 王诗客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254 定价: 46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西风东渐大潮汹涌澎湃。以往的研究,似更注重“器”或“道”的层面。本书从“西食东渐”这一具体角度,来考察传统中国的现代蜕变。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我以为不应该把糖、咖啡、茶、烧酒等许多食品的出现贬低为生活细节。它们分别体现着无休止的重大历史潮流。”作者梳理了大量中外文献,在相关历史文化语境的勾勒、论析,与对众多个体饮食记忆钩沉、探赜的基础上,对西餐汉语表述与译写的典型文本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考论,从而立体地展示出近代“西食东渐”过程中的“大”形势与“小”历史,呈现了饮食变迁和语言拓展的幽微进程。 王诗客,英语专业出身,语言学博士,曾在英国留学、访学。从事汉英之间文学、文化交流的研究。热爱锅碗瓢盆里的油盐酱醋,亦喜稗官野史里的“五味杂陈”。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 12.《被誤讀的儒學史》 作者: 姜智恩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副标题: 國家存亡關頭的思想,十七世紀朝鮮儒學新論 原作名: 朝鮮儒学史の再定位――十七世紀東アジアから考える 译者: 蔣薰誼 出版年: 2020-12-10 页数: 296 定价: NTD480 十七世紀的朝鮮受到日本數度入侵,面臨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長期以來,學者們認為,韓國思想史在此關鍵時刻出現了轉變:有些朝鮮儒者開始對正統的朱熹學說抱持懷疑、甚至提出批判,連帶產生出朱子學派與反朱子學派的對立。《被誤讀的儒學史》透過深入考察史料,挑戰了上述論點。姜智恩指出,過往的研究受到近代東亞政治情勢遽變影響,產生了歷史圖像的扭曲:二十世紀初的韓國學者,在與日本帝國主義史觀對抗過程中,急於尋找挑戰權威的歷史人物,結果反而誤讀了朝鮮儒學史。姜智恩認為,十七世紀朝鮮儒者所關心的,仍是如何繼承以朱子學為中心的道統。他們以高度精密的方法研究朱子學,並找出朱熹著作中的變化及矛盾,進而在此過程中衍發了新的見解,這才是十七世紀朝鮮儒學史的真相。 姜智恩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韓國高麗大學校漢文學科畢業、韓國高麗大學校大學院國語國文學科碩士、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研究專長為韓國儒學史、東亞儒學史、東亞學術史。 13.《规训革命》 作者: [美] 菲利普·S. 戈尔斯基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加尔文主义与近代早期欧洲国家的兴起 译者: 李钧鹏 / 李腾 出版年: 2020-12 页数: 380 定价: 89.00元 作为一项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大多数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以国家为个案,本书却讲教派作为个案,在作者看来,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深刻规训过程,可以称之为规训革命。这场变革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其影响在信奉加尔文主义的若干欧洲地区最为深远和彻底。这一观点兼具福柯与韦伯的色彩,堪称对近代国家形构最富原创性和启发性的研究。 菲利普·S. 戈尔斯基,耶鲁大学社会学与宗教研究教授、比较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曾获美国社会学会理论议题设定奖、最佳比较历史社会学论文奖以及科学研究宗教学会最佳论文奖,在历史社会学领域的贡献享誉世界。 14.《柏林法则》 作者:[英]保罗·莱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定价:88 德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灰烬中重生,用德国特色的行为方式,实现了两德统一和经济腾飞,*终成为整个欧洲的领导者。  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移民政策等多个方面,德国制定的规则引领了整个欧洲大陆,让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欧洲文明在现代获得新的生命力。 保罗·莱弗,英国退休高级外交大使,曾在伦敦圣保罗学校和牛津大学皇后学院接受教育。他于1966年离开牛津大学时加入了英国外交部。在早期的外交生涯中,他专门就欧洲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997年至2003年,保罗·莱弗爵士担任英国驻德国大使。他曾在北约、欧盟委员会任职,担任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并在外交部担任欧盟和经济主管。2004年至2010年,他担任被称为“英国国防和安全智库”的英国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主席。1991年被授予圣迈克尔和圣乔治勋章,2001年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被其母校牛津大学皇后学院授予荣誉院士。 15.《托尔斯泰及其妻子》 作者: [俄罗斯] 吉·博尔纳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一部爱情史 译者: 鲁速 页数: 280 定价: 65.00元 托尔斯泰不仅是著名文学家,也是一位很罕见地亲自践行其哲学理想的旧俄贵族。他与妻子共同生活48载,一直葆有对妻子的爱。妻子不仅是他忠实的亲人,更是他文学创作及生活事务方面的得力助手,但这也给双方带来不断的麻烦。Т.博尓纳作为20世纪初的俄国记者、出版商、历史学家,通过对托尔斯泰日记的整理以及对其家族亲朋相关人士的访问,完成了这部关于夫妻二人的著名传记,忠实而又故事化地描写了二人结合的背景、婚后前20年的幸福充实,以及随后的28年中二人矛盾不断又相互依存的生活细节。种种矛盾主要的原因是托尔斯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是后来托尔斯泰以八十多岁高龄离家出走并最终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站长家中的重要原因。如果说托尔斯泰晚年生活的结局是有一定悲剧性的,这一结局恰恰是他的思想观念与现实生活情况之间巨大隔阂造成的,也是他个人对妻子和整个家庭的爱,与对全人类的博爱之间存在巨大冲突所造成的结果。 Т.И.博尓纳(1864-1935),俄国记者、历史学家、出版商,1919年起移居巴黎。他非常推崇托尔斯泰思想,出版多部关于托尔斯泰的学术作品,1918年参与筹备托尔斯泰文集出版工作,1928年在法国出版此部《列夫·托尔斯泰及其妻子——一部爱情史》,是托尔斯泰个人生活研究中一部较为著名的作品。译者鲁速,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从事俄语教学和俄国文学研究工作十余年。 16.《德国的历史观》 作者: [德]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从赫尔德到当代历史思想的民族传统 译者: 彭刚 / 顾杭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450 定价: 128.00 历史学家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的这本书,研究了18-20世纪中期的德国史学史及史学观念,认为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历史观与历史著作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客观公正,历史主义传统对于德国走上纳粹主义道路至少起到了间接的铺垫与推进作用。这本书对批判性社会史学派的崛起与发展起到了理论清道夫作用,因此在德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1926- ),史学家和史学理论领域著名德裔学者,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著有《对权威的崇拜:圣西门的政治哲学》(1958)、《德国的历史观》(1968)、《欧洲史学的新方向》(1975)、《哥廷根大学,1760-1800;及历史研究的转变》(1980)、《20世纪的历史学:国际视、野中的批判性概述》(1993)等。 17.《Revisiting Women′s Cinema》 作者: Lingzhen Wang 出版社: Duke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Feminism, Socialism, and Mainstream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出版年: 2020-12 定价: $25.95 In Revisiting Women’s Cinema, Lingzhen Wang ponders the roots of contemporary feminist stagnation and the limits of both commercial mainstream and elite minor cultures by turning to socialist women filmmakers in modern China. She foregrounds their sociopolitical engagements, critical interventions, and popular artistic experiments, offering a new conception of socialist and postsocialist feminisms, mainstream culture, and women’s cinema. Wang highlights the films of Wang Ping and Dong Kena in the 1950s and 1960s and Zhang Nuanxin and Huang Shuqin in the 1980s and 1990s to unveil how they have been profoundly misread through extant research paradigms entrenched in Western Cold War ideology, post-second-wave cultural feminism, and post-Mao intellectual discourses. Challenging received interpretations, she elucidates how socialist feminism and culture were conceptualized and practiced in relation to China’s search not only for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for social emancipation, proletarian culture, and socialist internationalism. Wang calls for a critical re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ocialist feminism, and popular culture to forge an integrated emancipatory vision for future transnational feminist and cultural practices. Lingzhen Wang is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Studies at Brown University, author of Personal Matters: Women's Autobiographical Practic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and editor of Chinese Women's Cinema: Transnational Contexts. 文章来源于 微信公众号 史学研究 2020年12月17日

Powered by JUP 中文站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